学习交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交流

张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演进及其对教师的激励路径

发布者:宣传部 陈越发布时间:2019-09-19浏览次数:68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执政为了谁,执政依靠谁”这一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进行了系列阐述。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十九大报告再次以新的高度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这一思想的认识体会。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古代的四部经典著作《尚书》《礼记》《论语》和《孟子》中,分别阐述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明德慎罚”的德治理念和“以正安民”的政治思想。其核心就是施行孟子在《尽心章》中,所阐述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仁政礼治。
        所谓“民贵”就是要重视人民,并使人民具备良好的物质生活和德治素养,即“使民贵”。只有尊重人民,使人民生活幸福,才能真正获得民心,而得民心便是治国安邦的关键所在。此后,唐太宗李世民关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及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民本思想,都致力于在政治实践的层面,对“民为邦本”“仁政爱民”等思想观念,进行尝试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必须从中汲取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政治伦理思想具有高度相通性,是对传统政治文化价值观的继承与创新。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决定历史发展,其理论逻辑是一种生产逻辑,即“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过程”。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阐述了“现实的人”是人民主体形成的根本前提的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实践是人民主体形成的现实路径。而在恩格斯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则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哲学命题。社会历史的发展,已经反复证明了人民的主体地位。马克思通过对西方社会现实的深入考察,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人民主体思想,并将其运用于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之中,化为“物质的力量”,成为“武器的批判”,诉诸于无产阶级不仅“解释世界”,而且“改变世界”的实践行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体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早在中共七大,我们党所确立的思想路线中,就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逻辑起点,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亦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建国后,毛主席在1966年所写的《向张思德同志学习》一文中,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牵挂着人民,他满怀深情的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中,着力强调“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总书记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倡导人民当家作主,即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道德尺度,主要表现在决策的人民性、行政的人民性与监督的人民性,它以党的领导为主线,以协商民主为方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全过程,其目标指向是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有人曾提出:在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公民为中心”?我认为这一提法首先是以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性质和我国的政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国家建制思想相一致;其次也是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核心建设主体、依靠力量和创新主体,是中国人民;最后,明确地界定了服务目标和服务对象,实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中,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实现对教师行为的制度激励
        学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要坚持将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我校可持续发展、实现奔“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实践相结合。在学校的科学决策、校园管理和公共服务之中,紧紧依靠教师这一核心主体力量。
        如果从高校教师在(1)遵守学校规范;(2)与所在学院建立相互信任的制度支持;(3)同事之间彼此联系的网络关系;即:规范、信任和关系三个层面来考察高校教师的行为逻辑。我们发现,目前,高校教师中存在着的问题是,大多数教师都能很好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准则,但是,却与所在学院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机制较为松散,同事之间彼此联系的网络关系也不强烈。这直接导致许多教师除了自身的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完全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隔离。不仅对学校高水平建设、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不了解,甚至采取与己无关、漠然置之的工作态度,这以学科建设、科教发展核心主体地位十分不相称。
        当代中国教师的综合收益由:物质收益、社会地位的公共评价收益和职业归属的心理认同收益三大要素组成,因而,应当在经由二级目标考核的制度管理中,强化教师物质收益的同时,通过“制度化输入和嵌入式治理”的双重供给,来创新学院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机制,构建新型的校园文化融入体系,以提升教师的公共评价收益和心理认同收益,在增进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作者系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第五组成员)

(责任编辑:梁辉)



SCAU Copyright ©2019 华南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020-85285141 投稿邮箱:xcbyx@scau.edu.cn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