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其中仔细研读了《建设美丽中国——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章,下面谈谈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推动中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提供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源的必需和来源。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或是生态环境遭致破坏失衡,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对社会发展起到延缓的消极作用,甚至直接威胁人类自身的存在。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共生关系,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因此,恩格斯告诫“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历史上由于我们对生态环境认识和保护不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致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工业社会普遍面临的全球性问题,进入后工业时代,人类文明走向何处?这是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彰显了我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2012年12月,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赴外地考察时就谆谆告诫:“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进一步作了更为形象的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7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宣布“河长制”: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不仅要有“河长”,还要有“湖长”,到2018年底“湖长”要覆盖省市县乡。2017年5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同时,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习近平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这就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确定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工作重点之一,强调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全面启动和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和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对山水林田湖草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国际社会一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断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理念,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社会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的思想内涵,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作者系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第一组成员)
(责任编辑: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