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13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会议指出,根据党的十九大部署,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
一、提高认识,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学习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推向前进,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17年10月31日,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说到,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上海石库门、南湖红船,诞生了中国共产党,14年抗战、历史性决战,才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的十九大主题打头的八个大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从如何看待作为社会运动主体的人和如何看待社会客观规律两方面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旧的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一个是不懂得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又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由此就决定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表现于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遵循社会客观规律,推动历史前进,实现共产主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为人民谋利益。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通过社会变革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这二者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时提出了“十四条坚持”,其中第二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根本宗旨、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和继承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新时代新思想中的集中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时再次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句朴素的话语,深刻揭示了党的宗旨和党的奋斗目标、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内在关联,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都代表了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了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贯穿着大会主题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两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一条贯穿十九大报告全文的红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永远不忘、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在主题教育期间,我也认真学习了讲述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三本书,分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和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和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和经验》。
9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
《九十年》指出:“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伟大精神,无不深深感动着、激励着、凝聚着人民群众。纵观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历史,这是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党员必须紧紧地依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弘扬华农精神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我们要学习的精神就在身边。
丁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毕生坚持发表文章必须对科学和生产负责,更鄙视把文章作为追求名位的手段。他写文章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与演变”一文,自1926年他在广州发现野生稻之日即开始思索并陆续征询了历史学、文字学、人类学、分类学等专家的意见,直至1957年才最后定稿。“农业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一文也是经过10次修改后交稿,连校对工作他也不假手于人。1957年丁颖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兼华南农学院院长。1963年他以75岁高龄,亲自带队考察西北稻区,从张家口到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地。
在大跃进浮夸成风的年代里,他不随波逐流,对“高度密植高产”的提法深表疑虑,认为搞一亩、几分地的探索是允许的,大面积搞得慎重考虑。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切勿忘记农民的地皮是连着肚皮的。他经常教育后辈,要取得科学成就,必须实事求是,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1963年他已是75岁的老人,依然不顾年迈体衰,坚持赤足下田,体察雪水灌溉对稻根生育的影响。
在华南农学院工作期间,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常到他家去拜访,征询发展广东农业生产的意见,见他生活简陋,提出要为他另建新居,以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他坚决谢绝。丁颖一贯生活朴素,勤俭节约。抗战期间以红米营养价值高、萝卜干维生素含量丰富为由,教诲孩子们过着清茶淡饭的生活。每当桌上丢落饭粒,就成为他们开展“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教育话题。他爱惜公物已成习惯,在实验地发现丢下一把镰刀、一根麻绳都要一一拾起来送仓库,甚至连一些旧纸、信封也要收拾起来再用。
1983年到1995年,卢永根担任华农校长。上任伊始,卢永根公开表示,自己谨记“先党员,后校长;先校长,后教授”的原则,这体现了卢永根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学校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感。事实上,担任校长期间,他也动作频频,改革不断,充分展现了一个教育家敢于担当的气魄。
卢永根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大时代的烙印。也因此,他对于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有着更加殷切的期盼。作为建国前就入党的老党员,卢永根对党更是一腔热血,从未有丝毫动摇过。
改革开放后,卢永根到美国探望病重的母亲。在美期间,美国的亲人竭力说服他留下来,但被他坚决地拒绝了。他坚定地说:“因为我是中国人,祖国需要我!”
1987年6月3日,他在宣布优先和破格晋升青年才俊的会议上表示,希望8位年轻人在政治上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向“红透专深”迈进。要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用自身的品德、政治思想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卢院士夫妇生活非常简朴、厉行节约,但是在生病期间,依然拖着病体把880多万的积蓄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这是夫妻两人数十年来共同的积蓄,基本都是工资。他们两位平时生活非常简朴,房子也只有一套,平时很少花钱。一时间,网上对于卢永根的奉献精神赞叹不已。事实上,这不过是卢永根家国情怀的一贯体现。
我们华农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发扬丁颖精神,发扬卢永根精神,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打造安全可控的“数字华农”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利用信息化手段继续推进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安全可控的‘数字华农’。
第一、要持续开展数据治理工作
采用数据汇聚、数据治理等技术手段,建设结构合理、质量可靠的校务“大数据”体系,建立和完善校务数据采集、提供、维护、管理长效机制,提升校务大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为实现“数字华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一是建立数据治理机制。以校务数据资源目录为基础,结合“三定”职能和数据确权制度,落实“一数一源”。各部门按照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落实数据质量维护责任。基于校务数据管理,组织数据提供部门、需求部门及行业专家共同制定数据标准,确保同一数据在各类校务应用中名称、类型、编码、单位、范围等要素一致;对各类数据资源涉及的元数据进行系统分析,逐步实现元数据标准化。通过开展数据共享交换绩效评价,在制度上促进各部门共享数据鲜活更新。对各部门现存的校务服务数据资源进行统一采集,并按照统一标准清洗、整合、比对,形成有效数据,促进数据质量提升。二是建设数据治理平台。实现数据资源产生、采集、存储、交换、加工、整合、使用、反馈等环节的管理。落实统一数据标准和采集规范,从数据资源产生源头抓数据质量,规范管理数据资源采集;通过数据共享平台支撑校务大数据的存储和交换,形成物理可分布、逻辑可集中的数据资源存储分布格局;按应用领域进行数据关联整合,形成基础信息库,支撑宏观调控、动态监测、风险预警、执行监督等应用。三是数据使用和反馈。基于依职能按需共享的原则管理数据使用,建立数据使用反馈机制,打通数据产生采集环节,形成数据资源流通全程闭环管理。
第二、要加强网络安全工作
严格落实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等制度要求,建立“多维联动、立体防护”的网络安全体系,增强安全管理、安全保障、安全运用等立体防护能力。
一是建立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数字华农”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网络安全应急响应计划、灾难恢复策略、恢复预案,明确校务服务数据中心、各单位在网络安全、系统运维、公共服务等方面突发事件的应急分工及工作流程,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应急培训并开展应急演练不断完善预案,保障“数字华农”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建立网络安全预警防护体系。结合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异常流量监测等安全保障技术,加强电子校务互联网出口网络安全监测,构建网络安全预警防护体系。准确把握网络安全风险规律、提升安全风险管控能力,逐步实现从“基于威胁的被动保护”安全体系向“基于风险的主动防控”安全体系的转变。三是建立敏感数据保护体系。依托数据泄露防护技术,实现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加大对数字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及个人隐私等的保护力度。(作者系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第五组成员)
(责任编辑: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