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交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学习交流

廖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

发布者:Xcb3发布时间:2019-10-08浏览次数:65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正确认识师德师风在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说明,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起着关键作用,甚至可以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决定着国运兴衰和民族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师德良好,才能教育和教导学生德行天下;师风纯正,才能春风化雨,滋润学生成长成才。反之,师德不好,育人工作就会地动山摇;师风不正,就有可能教坏学生,甚至把学生引入歧途。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早在1957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要求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进一步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进入新千年以后,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和德育工作形成了新的认识。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育人为先,德育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则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把“立德树人”置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之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丰富和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集中体现和重大发展,是党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当然,这些发展成果主要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国内发展的客观需要及现实需求制定的结果。

        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面临的德性挑战日趋严峻。世界各国高校师生留学互访、学术交流越来越普遍。如何在师生互访和学术交流中坚持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而不迷失方向,提高全民族道德文明素养、增强我国软实力,现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我国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师德师风建设在新时代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二、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工作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段重要论述从“五个时代”的角度和层面,清晰地定义了“新时代”的特定内涵。

        新时代的立德树人就是要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时代诉求中实践人的全面发展。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因此,国家意识的培养与民族复兴己任的担当,构成了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所谓“立德”,就是要通过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树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人”则是要以全面增强“四个自信”为抓手,培育时代新人,使其既有家国情怀,又有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同时,还要把“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和两个维护等宏大叙事目标细化为日常生活化的行动内容,给予学生润物无声的关怀和帮助,浸染他们的心灵,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俗话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立德树人就是浇筑人心的工作,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秉持人的价值尺度,通过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师德师风的净化和强化,引领时代新人健康和茁壮成长。

        具体而言,新时代的历史定位、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师德的内涵更加丰富,需要广大教师精准理解。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师者职业在新时代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是在思想上明确了新时代教师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新时代的教师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真正成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其次是在职责上明确了新时代教师的使命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等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教师的职责使命就是立德树人、为党育才、为国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是在境界上明确了新时代教师的视野和胸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这三“传播”、三“塑造”、两“关注”、三“视野”的重要论述,就是要求新时代教师要追求并确立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关注当下、不忘历史、展望未来,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学识与情怀并重,责任与担当并举,将个人事业、人生价值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师德的内容更加全面,需要广大教师自觉实践。新时代的师德内容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之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时代精神,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时代风采;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和实践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协调发展,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使理想信念、情感价值、知识文化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教师的知行合一和求实创新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三是师风建设的要求更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更要作风优良、求实创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敬仰和社会的尊重,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以渊博的知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社会发展和创新。换句话说,新时代的高校师风建设需要更多的维度、广度和深度。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做好“四个”引路人。“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评价标准,既是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也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有辛勤耕耘的“园丁”精神,又要有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还要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设计师风范。要求之高,社会所需,时代使然。

        三、新时代涉农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师德师风建设建议

        1. 全面准确地认识“德”的内涵。这里的“德”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品德或品性,它是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价值或理念,如思想品德、政治理念等等;二是道德,它是源自社会的公共性的制度规约,如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社会公德等等。由于“德”的内涵和维度不同,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和任务也有所差异。对于涉农高校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而言,既要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心同德;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社会公德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引领发展。德行天下,方能为人民谋幸福,为农业农村农民谋发展,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世界谋大同。

        2.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寄语涉农高校师生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换句话说,新时代涉农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师德师风建设,需要进一步将广大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和社会公德有机结合起来,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第一要务,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在教师的评价机制上,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在建设目标上,明确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具体举措上,以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抓手。

        3.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农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广大教师和领导干部要以新农科院校建设为契机,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现在,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现代化对工业技术的需求决定了涉农高校需要超常规发展:一是以新工科思维发展农科,切实促进农科由传统农科向农工有机结合的新农科发展;二是促进农、工、文、理、经、管、法、哲、史、艺等学科专业的多科交叉渗透和融合。原因很简单,工业时代的技术所解决的是产品质量问题,它解决不了或者说它不能很好地解决后工业时代的产品销量问题。后工业时代的人工智能化和DIY的生产生活方式,它更需要艺术灵感、创意设计和讲好“故事”,而这一切只有新文科才能较好地解决或实现。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和领导干部,一定要摒弃固守“一亩三分地”的狭隘思维,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投入新工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建设。(作者系我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研讨第二组成员)

(责任编辑:梁辉)


SCAU Copyright ©2019 华南农业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020-85285141 投稿邮箱:xcbyx@scau.edu.cn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管理登录